导读
提到财商教育,很多家长第一想到的就是让孩子在家里“打工挣钱”,通过有偿劳动,让孩子既提高劳动的积极性,又能增强“商品意识”,真的是这样吗?看看作者怎么说就知道了。
家长常用做家务换取零花钱这个方法来教育孩子。刷碗一次付1元,扫地一次付1元,取牛奶一次付5角……
这些家长认为这样做有如下的好处:
一,可以调动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;
二,以有偿劳动代替无偿给零花钱,孩子通过劳动所得,不会乱花;
三,使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,增强“商品意识”。
猛一听,这似乎很有道理。可细细一琢磨,这种做法很值得商榷。
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,子女就应当自觉地无条件地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。如果孩子做点家务就付钱,可能隐藏着这样一些问题。
一、易把亲情关系变为金钱关系
如果子女参与家务劳动也付给报酬,这样就会引导孩子把亲子之间的关系也看成是一种“金钱关系”。家长有钱,掌握支配家庭经济的权力,可以用金钱支配子女参加家务劳动。跟孩子签订“家务劳动劳务合同”,无形中就淡化了父母子女亲情,而强化了父母子女间的“金钱关系”。
二:容易培养唯利是图的心理
有位家长,他曾一度对孩子实行以劳计酬的政策,规定洗一次碗多少钱,擦一次地多少钱,洗一次衣服多少钱。到最后他发现,孩子干什么都要问有没有钱,哪怕是很简单地扔一次垃圾,也要问这个给多少钱。不给钱,就不做事孩子按劳取酬的习惯确实培养出来了,但唯利是图的心理也开始露出苗头。
三:会导致儿童对劳动产生负面认识
孩子的天性愿意讨家长的喜欢,如果他的劳动给父母带来了快乐,孩子内心是比得到钱还快乐的,这种快乐,更会刺激他对劳动的热爱。而付钱既消解劳动的价值和快乐,也消解他为父母做事的兴趣。
有的家长用钱来刺激孩子的学习,孩子考好了就用钱奖励,或是规定考到多少分给多少钱。这些做法从短时期来看可能有效,从长远的培养目标来看,则只能造成消解。
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中,他的一切事务都和金钱方面的奖惩挂钩,那么他在未来很可能会把一切关系都处理成金钱关系。
抛开金钱的奖励,在孩子做完家务之后,我们换做帮孩子满足一个心愿,送孩子一个长期想得到的礼物,也许效果会更好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