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假已然过去,幼儿园陆续开学,初次入园的孩子有些好奇也有些忧伤,孩子家长有些欣慰也有些焦虑,于是便催生了幼儿园门口各种“悲欢离合”的大戏。不少孩子入园第一课基本都是以“哇哇大哭”的方式开场,孩子家长也是表现出了种种焦虑。作为孩子及家长,该如何应对“分离焦虑”?对此相关专家表示,顺利度过“分离焦虑期”,家长要学会放手,平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。
幼儿园开学哭声一片
“我要找妈妈。”
“老师给我妈妈打电话吧,让她来接我。”
“我要回家,我不想在这待了。”
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哭声,初入幼儿园的孩子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“要求”。3岁的浩浩(化名)到了幼儿园眼泪就在眼睛里打转,看着妈妈离开便哇哇大哭起来,任凭幼儿园老师怎样安慰,浩浩还是不停哭泣,哭得满头大汗、嗓子哑了,还是“不放弃”。原本不哭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了,也受到“传染”哭得“撕心裂肺”,有的还“偷偷”背起小书包要往外跑。老师们也是使出各种“招数”安慰哭喊的孩子。
3岁半的丁丁(化名)去年刚上幼儿园,哭了三天就适应了校园生活,平时总是积极去学校,令丁丁妈妈感到骄傲。可过完寒假,上周开学后,丁丁却好像回到入学初的状态:一提到上学就泪眼婆娑,早上起不来床,好不容易哄下地,一会儿闹着喝牛奶,一会儿说不舒服,就是不肯离开家。细问哪里不舒服,丁丁的回答令妈妈哭笑不得:“一说要上幼儿园,就心里不舒服”。
像丁丁这样的情况,幼儿园里并不少见。小宝贝为何也有“开学综合征”?这实际上是分离焦虑在作祟。长假期间,父母全心陪伴宝贝,走亲戚时,宝贝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;开学后,家长要回到日常工作中去,宝贝不愿离开父母,担忧分离而出现烦躁、忧伤、紧张、恐慌、不安等情绪。
送孩子入园大人也焦虑
通常来说幼儿园都会规定把孩子送进幼儿园,家长就要马上离开,可不少家长却守在门外迟迟不肯离去。这有时候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,不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环境。
多用适当方式鼓励孩子
据了解,“幼儿入园分离焦虑”是指孩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。适龄孩子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幼儿园游戏和生活,由于面临着与家长的长时间分离,孩子经受着分离焦虑所带来的痛苦。
专家表示,3岁以前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,他们多是跟父母或是爷爷奶奶、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,因此产生了依赖性。3岁左右的孩子到了幼儿园,就会有些不适应。进入幼儿园是孩子们第一次离开了家庭,离开了家长的宠爱甚至是溺爱,去适应新的环境,身边是陌生的环境、陌生的同龄人和陌生的老师,很容易产生恐惧、害怕的心理。
建议家长可以带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,积极地引导孩子,多给孩子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鼓励,但不能过分溺爱孩子。在家里,不论是父母之间还是年轻父母和老人之间,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好沟通、达成共识,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有分歧。
父母自带的孩子更独立
总体来说,家长对孩子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。
平时“80后”父母们可能会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,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,而孩子的爷爷奶奶、姥姥姥爷可能基本上都是宠着孩子。两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差别也比较大,通过对比就会发现‘80后’父母带出来的孩子要比老一代人带出来的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更强。
孩子入园提前做准备
如何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环境呢?
提前熟悉环境很重要。平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到幼儿园附近走一走,听听里面的唱歌声、游戏声,让孩子产生进幼儿园很好玩的想法;必要时还可以让孩子提前跟幼儿园老师接触;但要实事求是,不要夸大幼儿园有多好,以免孩子入园后产生心理落差。
入园前可以带着孩子去商店挑一个可爱的小书包,在书包表面绣上或写上孩子的名字,平时可以让孩子慢慢养成背书包的习惯,在里面放些包括水杯、衣服、纸巾、零食、玩具的生活用品。书包里的东西要分门别类,这样有利于孩子秩序感的建立、整理能力的培养,也让他有一种成就感。
生活中注意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,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,自己上厕所,自己用杯子喝水。集体生活需要统一的作息时间,家长平时可以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孩子的生活,如起床、餐点、室外玩耍、睡觉时间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