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实案例
扬扬3岁,上幼儿园小班。最近发现他有脾气了,只要不高兴或者他的要求没有被满足,就抬手打人。老师也跟家长反映,他在幼儿园期间,随意性大,在游戏和活动时喜欢去推搡别的小朋友。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,只要是他自己喜欢的玩具,就一定要抢过来,一不注意就打人或咬人。平时和父母在一起时也喜欢动手打人,批评他时他也懂,也承认错误,但是过不了一会就忘记了。
曾有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,无论男性还是女性,3岁半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。所以,宝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,当小宝贝第一次有攻击性行为时,父母就要想方设法来制止他,因势利导来消解他的攻击性行为。随着生理、心理的发展,如果加以正确引导,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忍耐、坚毅等积极的品质。
当出现不同的原因时,我们来看看具体应当怎样做 :
误会家人喜欢“被打”
9个月的宝贝对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突破,打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。所以,每当宝贝与家人玩得高兴时,就会突然举起小手打对方的脸,家长往往觉得宝贝动作可爱,不由自主的发出快乐的笑声,让宝贝误认为打人会得到赞美,从而养成打人的习惯。
应对方法:遇到此种情况,父母应严肃地扶住宝贝肩膀,告诉他,“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宝贝”,“这样做不对”,并给予3分钟左右的冷处理,让他发现打人后会被警告,几次以后,宝贝就知道打人是错的。同时,家人也可教宝贝表达喜欢的方法,比如让宝贝亲吻自己,然后告诉他,“妈妈喜欢你亲我哦”。
想引起别人的注意
宝贝在家不打人,在外面时却打小伙伴,多半是因为他渴望与别人交流,但语言表达能力有限,又不会其他的表达方式。打人,有时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,有时是想表示友好,有时是在用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,只是不能很好地控制动作幅度和力度。
应对方法: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干涉,可以用宝贝的口吻跟小朋友交流,如“我可以做你的朋友吗”,“我可以玩一会你的玩具吗”示范给宝贝看,告诉他与人沟通的正确方式。也可以稍有力度地打他一下,问“疼不疼?知道被别人打是什么滋味了吗?”,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效,可以让宝贝从疼痛中体会到打人不好。
模仿家长或电视
有些家长喜欢用互相拍打的方式表达感情,这会让宝贝误会“拍打”就是“高兴、喜欢”的意思。还有的宝贝看到了电视里暴力和打斗的场面,无意中模仿,未引起家长的重视,而当宝贝“打人”被家长批评时,他的判断就会产生错乱,分不清对与错。
应对方法:在宝贝面前,爸爸妈妈要少用打闹的方式抒发情感,更不要有粗鲁的动作。无论宝贝打陌生人还是家人,力度大小,都要在第一时间纠正。此外,要有意识地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电视节目,陪宝贝一起看。
嫉妒别人抢走宠爱
宝贝两岁以后,自我意识高速发展,非常在意父母对自己的重视程度。如果父母因为抱其他宝贝或家里来人,而转移了对他的注意力,孩子就会因强烈的嫉妒心对第三方“出手”。不仅如此,有时他们还会有其他不安情绪,如哭闹、摔东西等。
应对方法:爸爸妈妈要注意配合宝贝这种自我意识的成长,让宝贝参与到家人与客人的互动中来,比如,可以让宝贝表演唱儿歌,或者带客人观赏他的积木城堡和绘画作品……让宝贝觉得自己得到了的关注,就不会再对客人抱有敌意了。
宝贝越小,这种“打人”的表达模式就越容易固定,而且不容易纠正。我们除了教宝贝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知识,更要教给宝贝正确的情感模式,例如教宝贝亲吻家长、轻轻抚摸家长,以表示对家长和别人的爱。当宝贝打人时,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相当重要。
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打脸,都可以直接把他们放在地上,双手按住孩子的肩膀,严肃而平和地告诉他:“爸爸妈妈/阿姨不喜欢打人的孩子!”保持1分钟,讲明谁也不要抱孩子,几次以后,宝贝的攻击性行为就消减了。
另外,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贝的注意力,如,当他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,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“你拍一,我拍一”,时间长了,孩子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,抬起手来,他的惯性就是要玩那个拍手游戏!